所有耗氧生物都無法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生存、生長和繁殖。空氣中含氧量高且穩定,約占21%。因此,陸地上的生物很少威脅到缺氧;然而,水中溶解氧的量很少。多變; 一般來說,淡水中的飽和溶解氧只有空氣中氧含量的1/20,而在海水中則更少。因此,水中溶解氧已成為水生動物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限制因素。人們在水產養殖中關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在水產養殖生產實踐中,由于長期以來普遍缺乏及時有效的水體溶解氧監測手段,對水體溶解氧變化的潛在危害認識不足。判斷溶解氧是否充足的標準是看到浮頭后采取充氧措施。這其實是把充氧作為一種“救命”措施;一些養殖團體擔心水缺氧對養殖生物的影響,沒有考慮。實際溶氧情況不斷給養殖水環境增加氧氣,使水體的氧氣濃度始終處于較高水平。這些都是不科學的管理方法,
溶解氧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1 提供養殖動物生命活動所需的氧氣
2 有利于耗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促進有機物的降解
3 降低有毒有害物質的作用
4 抑制有害厭氧微生物的活動
5 增強水產養殖產品的免疫力
水中溶解氧及其影響因素
溶解在水中的氧以分子狀態溶解在水中。氧氣在水中的溶解(dissolution)和分解(dissipation)是一個動態的、可逆的過程。當溶解率和分辨率相等時,達到溶解氧的動態平衡。此時水中溶解氧的濃度就是該條件下溶解氧的飽和含量,即溶解氧的飽和量。水中飽和溶解氧的含量受大氣氧分壓、水溫以及水中其他溶質(如其他氣體、有機或無機物質)含量的綜合影響。水中飽和溶解氧與大氣氧分壓呈正相關。在自然條件下,
隨著水溫升高,飽和溶解氧量減少;鹽度對溶解氧也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隨著水的鹽度增加,飽和溶解氧的量減少。
在大多數情況下,養殖水中溶解氧的實際含量低于飽和溶解氧,其值取決于當時條件下水中增氧與耗氧量動態平衡的結果。
當增氧量大于耗氧量時,溶解氧趨于飽和,有時會出現“過飽和”現象。這通常發生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在藻類密度高、光合作用強的池塘里;當耗氧量占優勢時,水中的溶解氧開始繼續下降,結果就會出現低氧甚至無氧的水域,此時可能出現“浮頭”甚至“浮頭”。淹沒養殖動物的池塘”。
在池塘養殖中,水中增氧主要來自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釋氧、人工增氧(機械增氧、化學增氧等)和大氣中氧氣的自然溶解,但上述增加不同條件下氧氣的比例也不同。
富營養化的靜水池主要通過光合作用來增加氧氣。
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池主要靠人工增氧。
貧營養型水體和流動水體對大氣溶解氧的貢獻更大。
水體耗氧量可分為生物耗氧量、化學耗氧量和物理耗氧量。
生物耗氧量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在大多數情況下,水中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耗氧量占池塘耗氧量的大部分。
化學耗氧量包括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和環境中無機物的氧化還原。
物理耗氧主要是指水中的溶解氧逸散到空氣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這個過程只在水-空氣界面進行。
養殖池水中溶解氧的變化規律
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和變化呈現復雜多變的情況,但也具有相對規律性。
1 晝夜變化
在沒有人工增氧的養殖池塘中,上層水體的溶解氧晝夜變化很大。通常,下午高于早上,白天高于晚上。白天溶解氧隨著藻類光合作用的進行而逐漸上升,在下午日落前達到最大值。到了晚上,由于藻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各種耗氧量還在繼續,水體中的溶解氧會繼續下降,直到清晨日出。在到達低別之前。但隨著水層深度的增加,特別是在補償深度以下,溶解氧的日變化趨于減弱甚至停滯。
2 季節性變化
冬春季節氣溫低,藻類生長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弱,產生的氧氣較少。此時水中生物量低,呼吸作用和化學耗氧量減少,所以溶解氧比較低,變化小。夏秋季節水溫高,光照強,藻類生長快,光合作用強,釋放大量氧氣,水體曝氣效果明顯;是廢物含量最高、耗氧量*的季節,所以此時水體中的溶氧量變化很大,往往會出現溶氧過飽和的水域、低氧甚至含氧的JD溶氧水平——自由水域,
3 縱向變化
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呈自上而下垂直下降的狀態。藻類只能在光線充足的水層中生長并進行光合氧氣釋放,而氧氣消耗在每個深度都會繼續。水中溶解氧呈上層低下垂直分布,呈不均勻遞減趨勢。這種現象在高溫季節的深水池塘中很常見。
缺氧對動物的危害及其行為反應
當水中溶解氧不足時,首先會直接對養殖動物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它會通過影響水環境的其他生物和理化指標,間接影響養殖動物,使其生長、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較輕的體質下降,生長速度減慢,但水頭漂浮,池塘泛濫,造成大量死亡。
(1)臨界溶解氧和致死溶解氧
當水中溶解氧低于一定水平時,養殖動物的生理代謝和生長就會開始受到不利影響,但不會造成死亡。此時的溶解氧濃度稱為臨界溶解氧。
如果溶解氧繼續減少,不能滿足z低生理需要,養殖動物就會窒息而死。此時的溶解氧濃度稱為致死溶解氧。
臨界溶解氧和致死溶解氧根據不同的動物種類和規格而有所不同,并受水溫、鹽度等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隨著水溫升高,動物的致死溶氧量減少。
(2)動物對缺氧的行為反應
當水中溶解氧略低于臨界值時,養殖動物開始表現出攝食量減少、生長緩慢、飼料系數增加、蝦脫殼次數減少、經常在淺水中活動;動物經常聚集在曝氣器附近。
長期缺氧會降低動物對環境應激和疾病的抵抗力,往往會導致應激疾病的發生。
當接近致死性溶解氧時,養殖動物會停止進食,并因為呼吸困難,大量游到水面吞食空氣,造成嚴重的“浮頭”。此時魚蝦的運動量很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很慢。
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如果浮頭出現在半夜或剛過半夜,說明水體嚴重缺氧,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否則會造成大量魚蝦死亡,甚至淹沒池塘。
池塘養殖中的溶氧管理
溶解氧管理是池塘養殖水質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一項以動物溶解氧需求為基礎,以觀察測量為基礎,預防為主,綜合應用各項措施的系統工程。在實際生產中,水中溶氧水平是否合適,不能以魚蝦是否有浮頭為標志,而應以保證魚蝦正常生理需要為前提。我國漁業用水標準規定,在連續24小時的養殖水體中,溶氧量必須大于5mg/l,持續16小時以上,任何時候均不得低于3mg/l。
在水產養殖生產中,溶氧管理本質上是采用各種直接或間接曝氣措施,確保養殖動物處于良好的溶氧環境中,達到最佳的生產效益,避免過度曝氣導致成本浪費。. 從整個養殖過程和環節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養密度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兩季養殖生產之間應疏浚干塘,并用生石灰對塘底進行消毒,并在陽光下暴曬。這可以殺死病原生物并降低繁殖過程中疾病感染的風險。還能氧化底泥中的有機物,去除池底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減少養殖過程中底泥的耗氧量。間接氧化;同時還可以提高水體的硬度和堿度,增加水體的緩沖能力,有助于維持養殖過程中水質的穩定。
放苗時,應根據養殖品種、水體條件、取排水能力、設備配置、管理水平、預期產量和規格等,合理安排放養密度。
過高的密度會導致個體動物之間的“氧氣爭用”,降低生產力,但可能會降低經濟效益,同時增加管理難度和風險。
(2)選用優質飼料,采用科學的飼養技術
通常情況下,糞便和殘留餌料是集約化池塘有機污染的最大來源,有機物降解過程消耗大量氧氣。飼喂單一原料或營養不均衡的劣質飼料,會因適口性差、消化不充分而導致糞便增多、池內殘留餌料增多;而優質飼料消化吸收率高,糞便等廢物排出量少。間接增加水中溶解氧。科學的飼養技術也很重要。應根據天氣、水質、動物飼養和生長情況等情況隨時嚴格控制和調整,投喂量宜少、多次,避免投喂過量產生殘餌。
(3)控制藻類的生長繁殖,提高自然充氧效果
浮游植物光合釋氧是池塘水中溶解氧的重要來源,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是最重要的來源。但是,過度增殖的藻類會在夜間由于劇烈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應采取多種生化防治措施,保持水中適宜的藻類密度,以達到理想的增氧效果。實際生產中測量藻類密度不方便。根據水的顏色和透明度來直觀判斷更有效。不同的池塘條件和不同的養殖對象和養殖階段對水的顏色和透明度有不同的要求,但總的來說,
(4)掌握水中溶氧動態,靈活進行人工充氧
在高密度池塘養殖中,人工曝氣是養殖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除飼料外養殖成本中最大的部分。由于考慮到用電成本和對缺氧潛在危害的認識不足,不少養殖戶對曝氣機配置和使用不合理,往往將人工曝氣作為“救命”措施。
科學的做法是在了解養殖動物的溶解氧需求量和水中實際溶解氧水平的基礎上,靈活使用人工氧,既保證了水體中適當的溶解氧水平,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過度氧化。成本被浪費了。
機械曝氣是人工曝氣最重要的方法。其核心部分是曝氣器,主要有攪拌式(如水輪式曝氣器、葉輪式曝氣器等)和曝氣式(如噴射式、曝氣式等)兩種,各有千秋,應根據不同的養殖條件進行選擇或混合。
啟動曝氣器可以促進水的流動和水質的均質化,增加水中溶解氧的量,并排出水中的有毒氣體。啟動時間的長短還應根據水體,尤其是底層和中層水體的溶解氧水平來確定。
在電力不便或緊急情況的地方,使用化學充氧器也是非常必要的。
(5)及時清除野生魚蝦,進水排污
池塘中的非養殖動物(如野生魚、蝦、螺等)不可避免地在營養和水環境方面與養殖動物競爭,導致養分流失和環境惡化,包括降低水中溶解氧。放養前要盡可能將池塘和水源帶來的野生魚蝦殺滅,并在養殖過程中去除。如符合條件,應經常加新水,同時排放污水。注入新水可以及時有效地提高水體中的溶解氧,但要注意注入的水應是無污染、溶解氧高、溫度和鹽度接近現有池水的淡水,
(6) 及時觀察環境變化,防止突發溶氧事故
在水產養殖中,一方面,天氣變化是不確定和不可控的,水環境本身也一直不在變化。同時,天氣對水環境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水溫、鹽度、pH值等環境因素,短時間內的劇烈變化會對養殖動物產生強制作用。
這種實際生產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能在養殖過程中加強管理,及時觀察,尤其是在高溫悶熱、大雨、大風的情況下。應采取應急措施(機械和化學氧合),以防止和應對突發變化。溶氧事故。